“出门在外,身份是自己给的”盈易点,当这样的“网络梗”走进现实,会发生什么样的奇葩事?
近期,一名打着“中国科学院院士”旗号的男子阮少平,或莅临中小学指导人才培养工作,或赶赴县级中医医院进行参观交流,频繁游走于教育界、医疗圈,好不光鲜亮丽。然而,经向权威部门求证,有媒体曝光全体院士名单里压根没有“阮少平”,其为学术骗子无疑。
这年头,一波接一波的骗子也玩起了“模仿秀”:有人编造并不存在的“辽宁理工大学”,并给自己穿上了亮晶晶的“教授”外衣;有人自称是“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”,忙着与一些企业签约、授牌;更有人抛掷重金盈易点,给自己捧来了“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”的“洋帽子”……凡此种种,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老话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。不禁要问,这些骗子为何总有市场?他们的身份泡沫很难被戳破吗?
细心的网友会发现,骗子们尤其“钟意”小县城,比如,开头提到的阮少平就频频光顾县城的学校、医院。原因显而易见:一边是需要“荣光加持”的正规单位,一边是需要“身份背书”的江湖骗子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单位的浮躁之风、浮夸之气,务必格外警惕。聚光灯下,“阮少平们”的行踪越密集,其在各种官方账号的曝光度就越高,向其发出邀请函的单位也会越多,一个完整的闭环由此形成。
信息化时代,核实高大上的头衔并不难。打开中国科学院的官方网站,全体院士共计841人的名单一查便知。《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(试行)》也规定得清清楚楚:禁止以院士名义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、学部和学术团体、学术期刊以外活动。动动手指就可规避的骗局,为何总有单位接连入坑?尤其是,像学校、医院这种最应讲究严谨、求实的单位,反倒成为受骗“重灾区”,不免令人唏嘘。试想,当被聘为课程导师的骗子阮少平出现在教书育人的课堂时,这一出荒诞剧究竟打了谁的脸?据报道,涉事学校已悄悄删除“聘请院士阮少平”的文章,教训如此深刻,有关单位还得好好反思一番,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。
针对招摇撞骗的“阮少平们”,严防是一方面,狠打是另一重要方面。揆诸过往案例:此前有一杭州男子冒充“院士”找工作盈易点,后被当地检察机关以涉嫌招摇撞骗罪起诉;近期冒充“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”的曹玉磊,也被清华大学亲自下场打假,并发一纸声明称“学院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等权利”……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院士称号的荣誉性、捍卫学术殿堂的纯洁性,这样的利剑不能少,也决不能生锈变钝。(静子)
倍悦网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