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,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们党通过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,不断深化对世情国情党情军情的认识,解决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新矛盾新问题,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、发生历史性变革。习主席强调:“要提高调查研究质量,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,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,准确把握基层所需、群众所盼,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,更加符合人民群众愿望。”新征程上,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要掌握工作主动权,赢得发展新优势百盛证券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练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,必须提高调查研究质量,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洞悉规律、破解难题、推动发展的有力武器。
坚持“迈开步子”,在深入实际中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。问题是时代的声音,是工作的导向。发现问题是调查研究的起点,直接决定了调研的成败和效用。现实中,一些党员干部不愿深入基层搞调研,即使到了基层也只是听汇报、看展示、走“规定路线”,这种低质量调研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也查不到实情、听不到民声。当年,毛泽东同志在32天时间里步行700多公里,实地考察了湘乡、湘潭、衡山、醴陵、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,撰写出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。正是基于实地调查,他澄清了关于农民运动的不实之词,认定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,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选择提供了有力支撑。“涉浅水者得鱼虾,涉深水者得蛟龙。”群众处在实践第一线,对事物的观察更直接、对情况的了解更具体、对工作的把握更实在,只有和群众“坐在一条板凳上”,既“身入”基层更“心入”基层,既“入乡”更“随俗”,在推心置腹的交流中感知群众的安危冷暖,在家长里短的闲聊中把握真实的民生脉动,才能发现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想不到、文件材料里看不到、汇报里听不到的矛盾问题,为下一步研究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“第一手材料”。
善于“解剖麻雀”,在辩证思维中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。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,洞悉问题的本质、根源、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,才是调查研究的关键所在。分析问题若浅尝辄止、浮于表面,满足于罗列现象、堆砌数据,得出的结论必然是片面的、肤浅的。习主席深刻指出,“要加强调查研究,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、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、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”。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,重点在于运用辩证思维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、多维度的剖析,把握好全局和局部、当前和长远、宏观和微观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、特殊和一般的关系,避免出现分析不透、画像不准等问题。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,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,善于“解剖麻雀”,学会从现象中透视本质、从细节中发现端倪、从规律中探寻趋势,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一番交换、比较、反复,务求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,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,把抽象的认识具体化,进而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。
聚力“研究致用”,在务求实效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、推动工作、促进发展。如果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建议脱离实际,难以解决问题,则无异于“纸上谈兵”,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健康发展。做好调查研究的“下篇文章”,关键在于打通从“研”到“用”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实现调研成果向实践效能的高效转化。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时,历时120多天深入基层考察“三害”问题,在农民的草庵、牛棚,他看到把淤泥翻上来压住沙丘这种“贴膏药”的做法效果很好,决定在全县推广。解决问题的办法,往往是个人思维与群众智慧相互碰撞的结晶。党员干部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,既需要掌握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把“金钥匙”,也要甘当“小学生”,问政于群众、问计于群众,广泛听取群众意见,群策群力、集思广益,如此才能真正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,拿出符合实际、可行性强的办法对策,实现调查务实、研究致用。(田建军、张洪畅)
倍悦网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